自行车运动是半机械化运动项目。教练员和运动员应掌握一定的机械原理和力学知识,有效地利用传动速比,合理掌握运动强度,巧妙地节省体能消耗,从而以充沛的体力,进行优质高效的科学训练。 
自行车传动  
  自行车是传动式机械,它的传动装置包括:主动齿轮(通称轮盘)、被动齿轮(通称飞轮)、链条及变速器等。 齿轮比与传动比关系着自行车的使用效率,教练员和运动员应该懂得并掌握这些数据的计算与应用。 
 
  齿轮比:主动轮对被动轮的齿数之比为齿轮比。如果两个齿轮的齿数相同,那么踏蹬一周,两个齿轮和后轮都各旋转一周。假如主动齿轮的齿数大于被动齿轮的齿数,那么每踏蹬一周,被动齿轮转的圈数就大于一周多,速度加大。因此,齿轮比与主动轮的齿数成正比,与被动齿轮的齿数成反比。以g代表齿轮比,C代表主动齿轮的齿数,F代表被动齿轮的齿数,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,即: 
g=c/f  
 
 
例如:赛车轮盘为49齿,飞轮为14齿,代入公式即可求出齿轮比为:  
g=c/f=49/14=3.5   
也就是说蹬踏轮盘一周,飞轮转三周半。  
 
 
 
传动比(传动系数):齿轮比乘以后圈直径,即为传动比。以D代表传动比,b代表后圈直径,它们之间关系用公式表示,即: 
d=c/f×b=gb  
由此可见,齿轮比确定之后,传动比是与后圈直径成正比的。  
例如:轮盘为49齿,飞轮为14齿,后圈直径为27时(一般习惯用英时),代人公式即可求出传动比: 
 
D=C/F×b=49/14×27= 3.5×27= 94.5  
传动行程,每踏蹬一周,车子向前运动的距离则为传动行程,也叫速比行程。其计算方法是传动比乘以圆周率。以 M代表传动行程,e代表圆周率(此为常数,e=3.14),它 们之间关系用公式来表示。即:   
M=De=C/F×b×e  
自行车后轮直径的计量一般习惯用英制表示,而行程计算一般习惯用公制,因此在计算中需要把英制换算为公制。一英时=2.54CM,用K来代表,即:K=2.54CM。代入公 式,即: 
M=G/F×B×e×k   
例如,赛车轮盘为49齿,飞轮为14齿,后轮真径为主教黄时,求它行程距离时,代人公式: 
M=C/F×b×e×k =49/14×27×3.14×2.54 =754CM  
以上数据是自行车每踏蹬一周,车子向前行进行745cm, 即 7.54m。 
 
 
| 飞轮齿数\行程\轮盘齿数 | 12  | 13  | 14  | 15  | 16  | 17  | 18  | 19  | 20  | 21  | 22  | 23  | 24  | 25  | 26  |  [tr][/tr] 
[tr][/tr] 
40  | 7.01 | 6.74 | 6.01 | 5.61 | 5.26 | 4.95 | 4.67 | 4.42 | 4.20 | 4.00 | 3.82 | 3.66 | 3.50 | 3.36 | 3.23 |  41  | 7.19 | 6.63 | 6.16 | 5.75 | 5.39 | 5.07 | 4.79 | 4.53 | 4.31 | 4.10 | 3.92 | 3.75 | 3.59 | 3.44 | 3.31 |  42  | 7.36 | 6.79 | 6.31 | 5.89 | 5.52 | 5.19 | 4.90 | 4.65 | 4.44 | 4.20 | 4.01 | 3.84 | 3.68 | 3.53 | 3.39 |  43  | 7.54 | 6.69 | 6.46 | 6.03 | 5.65 | 5.32 | 5.02 | 4.76 | 4.52 | 4.30 | 4.11 | 3.93 | 3.77 | 3.61 | 3.47 |  44  | 7.71 | 7.12 | 6.61 | 6.17 | 5.78 | 5.44 | 5.14 | 4.87 | 4.63 | 4.40 | 4.20 | 4.02 | 3.85 | 3.70 | 3.56 |  45  | 7.89 | 7.28 | 6.76 | 6.31 | 5.91 | 5.57 | 5.26 | 4.98 | 4.73 | 4.50 | 4.30 | 4.11 | 3.94 | 3.78 | 3.64 |  46  | 8.06 | 7.44 | 6.91 | 6.45 | 6.04 | 5.69 | 5.37 | 5.09 | 4.84 | 4.60 | 4.39 | 4.21 | 4.03 | 3.86 | 3.72 |  47  | 8.24 | 7.60 | 7.06 | 6.59 | 6.18 | 5.81 | 5.49 | 5.20 | 4.94 | 4.70 | 4.49 | 4.30 | 4.12 | 3.95 | 3.80 |  48  | 8.42 | 7.77 | 7.21 | 6.73 | 6.31 | 5.94 | 5.61 | 5.31 | 5.05 | 4.80 | 4.59 | 4.39 | 4.20 | 4.03 | 3.88 |  49  | 8.59 | 7.93 | 7.36 | 6.87 | 6.44 | 6.06 | 5.72 | 5.42 | 5.15 | 4.91 | 4.68 | 4.48 | 4.29 | 4.12 | 3.96 |  50  | 8.77 | 8.09 | 7.51 | 7.01 | 6.57 | 6.19 | 5.84 | 5.53 | 5.26 | 5.01 | 4.78 | 4.57 | 4.38 | 4.20 | 4.04 |  51  | 8.94 | 8.25 | 7.66 | 7.15 | 6.70 | 6.31 | 5.96 | 5.64 | 5.36 | 5.11 | 4.87 | 4.66 | 4.47 | 4.28 | 4.12 |  52  | 9.12 | 8.41 | 7.81 | 7.29 | 6.83 | 6.43 | 6.07 | 5.75 | 5.47 | 5.21 | 4.97 | 4.75 | 4.56 | 4.37 | 4.20 |  53  | 9.29 | 8.58 | 7.96 | 7.43 | 6.96 | 6.56 | 6.19 | 5.86 | 5.57 | 5.31 | 5.06 | 4.84 | 4.62 | 4.45 | 4.28 |  54  | 9.47 | 8.74 | 8.11 | 7.57 | 7.10 | 6.68 | 6.31 | 5.97 | 5.68 | 5.41 | 5.16 | 4.94 | 4.73 | 4.54 | 4.36 |  55  | 9.64 | 8.90 | 8.26 | 7.71 | 7.23 | 6.80 | 6.42 | 6.08 | 5.78 | 5.51 | 5.25 | 5.03 | 4.82 | 4.62 | 4.45 |  56  | 9.82 | 9.06 | 8.41 | 7.85 | 7.36 | 6.93 | 6.54 | 6.19 | 5.89 | 5.61 | 5.35 | 5.12 | 4.91 | 4.70 | 4.53 |  
  
 
 
 
速度计算  
  自行车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时骑行的距离不等,速度不同,为了便于教练员训练水平,正确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,需要在很短时间内,计算出运动员的平均速度(公里/小时)。一般以V代表速度,S代表距离,T代表时间,它们之间的关系为: 
V=S/T  
S=V×T   
T=S/V  
 
 
例如:骑行距离为50公里,成绩是90分钟,平均时速则为: 
 
V=S/T=50公里/90公里×60分钟=33.33公里/小时  
 
 
 
| 公里/时 | 公尺/秒 | 1公里时间 | 10公里时间 | 100公里时间 |  35  | 9.7  | 1'42"9  | 17'15"  | 2小时52'30"  |  35.5  | 9.86  | 1"41"41  | 16'54"  | 2小时49'  |  36  | 10  | 1'40"  | 16'40"  | 2小时44'20"  |  36.5  | 10.14  | 1'38"63  | 16'26"  | 2小时44'20"  |  37  | 10.28  | 1'37"30  | 16'13"  | 2小时44'10"  |  37.5  | 10.42  | 1'36"  | 16'  | 2小时40'  |  38  | 10.56  | 1"34"7  | 15'47"  | 2小时37'50"  |  38.5  | 10.69  | 1'33"55  | 15'35"  | 2小时35'50"  |  39  | 10.83  | 1'32"31  | 15'23"  | 2小时33'50"  |  39.5  | 10.97  | 1'31"14  | 15'11"  | 2小时31'50"  |  40  | 11.1  | 1'30"  | 15'  | 2小时30'   |  40.5  | 11.25  | 1'28"89  | 14'49"  | 2小时28'10"  |  41  | 11.39  | 1'27"80  | 14'38"  | 2小时26'20"  |  41.5  | 11.53  | 1'26"75  | 14'27"  | 2小时24'30"  |  42  | 11.67  | 1'25"71  | 14'17"  | 2小时22'50"  |  42.5  | 11.81  | 1'24"71  | 14'7"  | 2小时21'10"  |  43  | 11.94  | 1'23"72  | 13'57"  | 2小时19'30"  |  43.5  | 12.09  | 1'22"76  | 13'47"  | 2小时17'50"  |  44  | 12.22  | 1'21"82  | 13'38"  | 2小时16'20"  |  44.5  | 12.36  | 1'20"90  | 13'29"  | 2小时14'50"  |  45  | 12.50  | 1'20"  | 13'20"  | 2小时13'20"  |  45.5  | 12.64  | 1'19"12  | 13'11"  | 2小时11'50"  |  46  | 12.78  | 1'18"26  | 13'2"  | 2小时10'20"  |  46.5  | 12.92  | 1'17"40  | 12'54"  | 2小时9'  |  47  | 13.06  | 1'16"60  | 12'46"  | 2小时7'40"  |  47.5  | 13.19  | 1'15"79  | 12'38"  | 2小时6'20"  |  48  | 13.33  | 1'15"  | 12'30"  | 2小时5'  |  48.5  | 13.47  | 1'14"23  | 12'22"  | 2小时3'40"  |  49  | 13.61  | 1'13"47  | 12'14"  | 2小时2'20"  |  49.5  | 13.75  | 1'12"73  | 12'7"  | 2小时1'10"  |  50  | 13.89  | 1'12"  | 12'  | 2小时0'0"  |  
  
 
 
 
 
空气阻力  
  车子向前进,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力量。运动员每踏蹬一的力量,叫前进力,也叫向前推力。前进力与用力、传动比、曲柄(即中轴到脚蹬的连杆)长以Y代表前进力,q代表踏蹬力量,I代表曲柄长度,D代表传动比,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则为 
 Y=Q×I/D。  
 
 
前进力(Y)与踏蹬力量(q),曲柄长度(I)成正比,与传动系数(D)则成反比。例如:传动系数为94.5,曲柄长度为7英时,踏蹬力量为25公斤,前进力则为: 
Y=Q×I/D=25×7/94.5=1.85公斤   
 
  
 
  
  人们骑着自行车向前进时,即使在无风天也会感到有风从耳边飞过,速度越快人感觉到的风力越大,阻碍前进的效果越朗显。因为人们不是在真空中骑行,而是四周始终被空气包围着。从物理学观点来讲。人骑车行进时,人和车给前方空气以挤压力,而空气给人和车以反作用力,即空气阻力。经过测量,风速在40公里/时的情况下,垂直于风向每平方米面积受到的压力为11公斤。不论风速40公里/时或是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骑行时,它们垂直于风向的每平方米面积上所受到的空气压力都是11公斤。自行车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,都会感到在前面领骑要比在后面跟随别人费力气、在前面领骑者,首先突破空气的包围,身后局部压力减低,高压空气向低压处流动,产生气体涡流,涡流向前运动产生一定的冲击力,跟随在后面骑车的人可借助涡流向前的冲击力前进就能省力气。而且跟随领骑者越近越省力。领骑者骑行速度越快,涡流何前冲击的力量就越大,跟随者合理地借甩涡流的冲击力。就可以相对地减少自己的体力消耗,保存实力,赢得胜利。因此,在平时训练中应注意辨别风速、风向及尾随技术的训练.  
     
  人们骑车向前进时,必须突破空气阻力,这就需要力量。不同风级所产生的风速,和垂直风向每平方米所受到的压力均不相同,只有克服这些因素,车子才能向前行驶。如:无风骑行时受风面积为0。5平方米,自行车前进速度为每小时40公里,空气对人们的压力为5.5公斤。因此,人们必须用大于5.5公斤的前进力才能使车子前进。当运动员以自己全部体重在踏蹬点上,那么所产生的前进力是多大呢(暂不计算车子磨擦部分所消耗的力量)?例如:一运动员体重70公斤,自行车曲柄长度7时,速比为94.5,所产生的前进力是: 
Y=Q×I/D=70×7/94.5=5.19公斤。  
 
 
前进力是5.19公斤,遇到六级风的阻力是0.5平方米为5.5公斤, 运动员使用全部力量车子前讲力才右5.19公斤/0.5平方米 仍小于六级风的阻力。所以,在六级风的情况下运用94.5的传动系数的运动员是很难骑车前进的。就必须改变传动系数。  
 
 
 
风级表   
 风级  | 风名  | 风速  | 在垂直于风向的每平方米上所受到的压力(公斤) |  米/秒  | 公里/时  |  1  | 软风  | 1  | 4  | 0.1  |  2  | 轻风  | 2.5  | 9  | 0.5  |  3  | 微风  | 4.5  | 16  | 2  |  4  | 和风  | 6.5  | 23  | 4  |  5  | 清风  | 8.5  | 31  | 6  |  6  | 强风  | 11  | 40  | 11  |  7  | 疾风 | 14  | 50  | 17  |  8  | 大风  | 17  | 60  | 25  |  [tr][/tr] 
9  | 烈风  | 20  | 72  | 36  |  10  | 狂风  | 23  | 84  | 47  |  11  | 暴风  | 27  | 97  | 64  |  12  | 飓风  | 29以上  | 105以上  | 74以上  |  
 
 风级  | 风名  | 风速 米/秒  | 风速 公里/时  | 在垂直于风向的每平方米上所受到的压力(公斤) 
 |  1  | 软风  | 1  | 4  | 0.1  |  2  | 轻风  | 2.5  | 9  | 0.5  |  3  | 微风  | 4.5  | 16  | 2  |  4  | 和风  | 6.5  | 23  | 4  |  5  | 清风  | 8.5  | 31  | 6  |  6  | 强风  | 11  | 40  | 11  |  7  | 疾风  | 14  | 50  | 17  |  8  | 大风  | 17  | 60  | 25  |  9  | 烈风  | 20  | 72  | 36  |  10  | 狂风  | 23  | 84  | 47  |  11  | 暴风  | 27  | 97  | 64  |  12  | 飓风  | 29以上  | 105以上  | 74以上  |  
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