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北京 7月20日 第一天
途径景点介绍完全补充完毕
路上见到骑车的老外
成贤街
位于东城区安定门内,是一条东西向的胡同,是北京城内现存不多的古老街道之一,它那巍然耸立的牌楼,夹道的老槐树,亭亭如盖的绿荫笼罩的古老房屋都体现了老北京街道的面貌。
街上共有四座过街牌楼,街东西口各一座,横额上题“成贤街”,国子监左右各一座,横额上题“国子监”两侧路北均有石碑,用满汉文镌刻“文武官员到此下马”。
漫步成贤街可参观国子监、孔庙和雍和宫。
希望大家以后都变大贤人
国子监
国子监始建于元代,是元、明、清三代最高学府,目前是首都图书馆所在地。院内柏树参天,肃穆谧静。清代每一位皇帝即位,都到此讲学一次。这里还是接待外国留学生的地方,是当时国内外人才荟萃之处。 孔庙毗邻国子监,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、教育家、被誉为圣人。孔庙规模宏伟、红墙黄瓦、金碧辉煌,先师门内两侧数排高大石碑,就是闻名遐迩的元、明、清三代进士题名牌。现为首都博物馆遗址。 出成贤街东口大街路东,是北京最大的佛教建筑雍和宫。具有将汉、满、藏等各族建筑艺术融为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,是一组巍峨壮丽的古建筑群。
留影
给个官方链接 http://www.kmgzj.com
猜到这是哪里了么?
这里就是有名的雍和宫啊!
雍和宫(The Lama Temple)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,清康熙三十三年(1694年),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、赐予四子雍亲王,称雍亲王府。雍正三年(1725年),改王府为行宫,称雍和宫。雍正十三年(1735年),雍正驾崩,曾于此停放灵枢,因此,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。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,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,成了“龙潜福地”,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,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。乾隆九年(1744年),雍和宫改为喇嘛庙,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,无定员。可以说,雍和宫是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。
还是雍和宫(停车场……)
地坛公园南门
地坛公园位于北京市安定门外大街东侧,与雍和宫隔河相望,具有悠久的历史。是一座环境幽雅、庄严肃穆的皇家坛庙园林。
地坛又称方泽坛,也称拜台,建于明代嘉靖九年,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地的场所,这样宏伟宽敞的祭地坛,在国内外都是首屈一指的。西门牌楼高大雄伟壮观,是根据清代乾隆时所建式样重新修建的,建设规模居北京市牌楼之最,绿色的琉璃瓦面,绘以单凤图,双凤图和牡丹图案,正面中心有地坛二字,背面核心有广厚街字样,是地坛公园的主要景点之一。
安定门护城河堤上到安定门外大街主路的桥旁边的一个上坡……(定语……囧)
安定门走什么车呢?北京的说法是兵车回城走安定门——出兵得胜,收兵呢,自然安定了。那要是打了败仗呢?瞧瞧,您又抬杠。打败仗也得回安定门。这次没胜,下次再安定也不迟。还有种说法儿是清朝八旗精兵全扎营在安定门,所以回兵走这里。
实际上压根儿就不是那么回事儿。清朝在北京实行的是旗、民分城制。八旗分为满八旗、蒙八旗和汉八旗,一共是是正黄、正白、正红、正蓝和镶黄、镶白、镶红、镶蓝八种颜色。八旗官兵及其家属进驻北京以后,清廷下令圈占内城的房舍给旗人居住。
以前在内城的汉民、回民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。内城以皇城为中心,由八旗分立四角八方——两黄旗居北:镶黄旗驻安定门内,正黄旗驻德胜门内;两白旗居东:镶白旗驻朝阳门内,正白旗驻东直门内;两红旗居西:镶红旗驻阜成门内,正红旗驻西直门内;两蓝旗居南:镶蓝旗驻宣武门内,正蓝旗驻祟文门内。那儿用得着收兵全走安定门啊。
实际上,安定门走的是粪车,因为以前地坛附近是北京主要的粪场。之所以说成兵车回城,其实是一种名称的雅化,就跟臭皮胡同改成受壁胡同,臭皮厂改成寿比胡同,牛蹄胡同改成留题胡同,粪厂大院改成奋章大院是一个意思。
鼓楼
北京鼓楼位于北京市中轴线上、鼓楼东大街与地安门外大街交会处。与钟楼一起,元、明、清时为北京全城报时中心。
“暮鼓晨钟”使全城有序可循。1924年后停止,1990年起,每年除夕恢复鸣钟击鼓。鼓楼是一座单体的木结构古代建筑物。灰筒瓦绿剪边,重檐歇山项,通高46.7米,通面宽34米,通进深22.4米,檐下有单昂单翘五踩斗,旋于彩画。楼底层共有拱券式门八座;南北各三座,东西务一座。北墙东侧有旁门,内有登楼石阶梯,南北向倾斜45度,共60级,然后拐弯向西,东西向倾斜45度,亦有9级,即攀登69级石阶梯方到达二楼。二楼四面均有六抹方格门窗,四周有廊,宽约1.3米,带木护栏,望柱高1.55米,建筑面积为1925平方米。第三层是暗层。整座建筑坐落在高约4米的砖石台基上,通宽为56米,通进深为33米。南北有砖砌阶梯,东西为墁坡路。鼓楼总占地面积约为7000平方米。南侧门前有石狮子一对,高约1.25米。
更鼓,为报时器具,置于鼓楼二层上,原有25面,其中,大鼓1面、小鼓24面(以代表1年24个节气)。现仅存大鼓 一面。这面大鼓鼓面直径约1.5米,是用整张牛皮蒙制的,但鼓面已是刀痕累累,是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)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日本军队所为。当年鼓楼击鼓报时,有一定的规律。每晚7时“定更”,击鼓两通,共108声,以后,每个更次都击鼓两通108声,直至五更(晨5时)击最后的“亮更”鼓。击鼓也有一定的节奏,至今,北京仍流传着“紧十八,慢十八,不紧不慢又十八”之说。鼓楼上原有铜壶滴漏一座,但早已遗失无考。载:“鼓楼之铜刻漏制极精妙,故老相传,以为先宋故物,其制为铜漏壶四:上曰‘天池’,次曰‘平水’,又次曰‘万分’,下曰‘收水’。
口安挠神,设机械,时至,则每刻击铙者八,以壶水满为度。涸则随是增添,冬则用火温之。”民国以后,鼓楼曾改名为“明耻楼”,在楼上陈列了一些图片和模型等实物,展示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屠杀和抢劫的情形,供人参观,以示不忘国耻。以后还曾先后辟为“京兆通俗教育馆”、“第一民众教育馆”等。
看后面牌子
钟楼
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,在鼓楼北,是老北京中轴线的北端点。原址为元大都大天寿万宁寺之中心阁。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)建,后毁于火。清乾隆十年(1745年)重建,十二年竣工。其楼身为正方形平面,重檐歇山顶,无梁式砖石建筑。屋顶为黑琉璃瓦绿剪边,正脊两端安背兽,两层屋檐的戗脊上均安狮子为首的五跑小兽。上层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拱,下层檐下施单翘单昂五踩斗拱。楼身四立面相同,当心开一拱券门,左右对称开券窗,窗上安设石刻仿木菱花窗。内部结构采用复合式拱券,除主体拱券之外,还于围护墙体中设有环路通道。基座为汉白玉须弥座,周围环以汉白玉栏杆。楼身之下为砖砌城台,城台上四面有城垛。台身四面开券门,内部呈十字券结构,东北隅开门,内有石阶七十五级供登临。钟楼原有明永乐年间铸造的铁钟一口,置放于楼外平地上,后由古钟博物馆收藏。钟楼内正中位置安架一八角形木框架,其上悬钟。该钟铸造于明永乐十八年,钟通高7.02米,最大直径3.40米,重约63吨,为目前我国发现最重的铜钟。钟楼正南为一座与围墙相连的三联大门,中门内为清乾隆十二年(1745年)重建钟楼碑一通,螭首方座,碑首题额《御制重建钟楼碑记》,碑阳为经筵讲官户部尚书梁诗正奉敕敬书碑文,碑阴为民国十四年(1925年)十月京兆尹薛笃弼书的《京兆通俗教育馆记》碑文。
烟袋斜街
[quote]烟袋斜街东起地安门外大街,西至小石碑胡同与鸦儿胡同相连,为东北西南走向,全长232米。据清乾隆年间刊刻的《日下旧闻考》一书记载,此街原名"鼓楼斜街",清末改称"烟袋斜街"。
[font=微软雅 |
-
DSC01171.JPG
(158.5 KB, 下载次数: 12)
-
DSC01172.JPG
(138.41 KB, 下载次数: 12)
-
DSC01174.JPG
(144 KB, 下载次数: 27)
-
DSC01178.JPG
(138.25 KB, 下载次数: 15)
-
DSC01180.JPG
(128.04 KB, 下载次数: 12)
-
DSC01183.JPG
(134.74 KB, 下载次数: 14)
-
DSC01187.JPG
(145.03 KB, 下载次数: 12)
-
DSC01190.JPG
(140.02 KB, 下载次数: 15)
-
DSC01193.JPG
(137.95 KB, 下载次数: 14)
-
DSC02677.JPG
(121.17 KB, 下载次数: 27)
-
DSC02679.JPG
(132.34 KB, 下载次数: 13)
-
DSC02680.JPG
(135.91 KB, 下载次数: 13)
-
DSC02682.JPG
(128.41 KB, 下载次数: 13)
-
DSC02683.JPG
(146.93 KB, 下载次数: 13)
-
DSC02692.JPG
(137.98 KB, 下载次数: 14)
-
DSC02694.JPG
(141.27 KB, 下载次数: 14)
-
DSC02695.JPG
(140.1 KB, 下载次数: 14)
-
PICT5775.JPG
(147.44 KB, 下载次数: 13)
-
PICT5777.JPG
(143.26 KB, 下载次数: 13)
-
PICT5778.JPG
(146.84 KB, 下载次数: 31)
-
PICT5782.JPG
(150.73 KB, 下载次数: 39)
-
PICT5784.JPG
(149.18 KB, 下载次数: 13)
-
PICT5785.JPG
(141.72 KB, 下载次数: 13)
-
PICT5786.JPG
(130.75 KB, 下载次数: 13)
-
PICT5789.JPG
(133.23 KB, 下载次数: 13)
-
PICT5790.JPG
(148.6 KB, 下载次数: 13)
-
PICT5792.JPG
(149.82 KB, 下载次数: 27)
-
PICT5794.JPG
(129.03 KB, 下载次数: 12)
-
PICT5795.JPG
(142.32 KB, 下载次数: 12)
-
PICT5796.JPG
(147.27 KB, 下载次数: 12)
-
PICT5803.JPG
(129.93 KB, 下载次数: 13)
-
PICT5805.JPG
(150.83 KB, 下载次数: 15)
-
PICT5806.JPG
(132.87 KB, 下载次数: 12)
-
PICT5808.JPG
(129.4 KB, 下载次数: 12)
-
PICT5814.JPG
(132.3 KB, 下载次数: 13)
-
PICT5816.JPG
(129.31 KB, 下载次数: 12)
-
PICT5820.JPG
(148.2 KB, 下载次数: 30)
-
PICT5822.JPG
(146.89 KB, 下载次数: 14)
-
PICT5825.JPG
(137.96 KB, 下载次数: 13)
-
PICT5826.JPG
(142.82 KB, 下载次数: 14)
|